
诗人程继龙与诗结缘很早,他说,在漫长的早年,他并不知道诗为何物,背诵过一些唐诗宋词,便感到亲切。少年时代,在乡村、山野里劳动、行走、读书时,他经常尝试着用有格律的句子来对应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,比如“月明荞麦花如雪”,“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”之类。程继龙从小就是一个善感、多思的孩子,这也注定了他与诗歌缘分不浅。
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上,程继龙读到了戴望舒、海子、顾城的新诗,第一次发现原来诗可以是这样。
他回忆那段日子说道:背着书包走在小县城的街上,甚至轻狂地想过要当一个诗人。大学选择了读中文系的他,开始较系统地接受新诗,到现在一直在批评、研究新诗。但真正的创作,是2016年,程继龙和一些诗友开始深入地讨论诗歌创作的问题,较真地改稿、发表,反复地调校对诗的认识。
在创作的过程中,程继龙发现,真正的写作,和批评、研究是不一样的。一开始是自发地喜欢,后来是自觉地投入,他对诗的认识越发纷杂、多变。写诗使他获得一种意识,一道长久的目光,反过来打量、观察自己的生命、生活,乃至他置身其中的众人生活的状况。然后不断地尝试着组词、分行,调换不同的表达,直到自己满意为止。他认为这样就克服了生命的一次性以及孤独,也不至于成为一个完全封闭的、内部永远处在原始的黑暗中的球体。
程继龙对没来过衡阳表示遗憾,但他小时候读诗,留意过雁不过衡阳这个有趣的说法。他想象中的衡阳有一片略带苍凉的水岸、一道不太高的悬崖,大雁飞到那里,就乖乖地栖迟,几位放逐的官员、文人在那里仰头观看、俯首作诗。程继龙还对衡阳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他想,衡阳菜可能很辣。湖南人说的微辣,在他来看依然是辣得要命。南岳衡山在诗人的想象中草木青葱,鲜活的白云从山底源源不断地生出来,等着人们去攀援、徘徊。程继龙说:“前些天,我写好了三首关于衡阳的诗,《访蔡侯祠》《登南岳》《在衡阳》,这是想象出来的,实地考察过了,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,到时候再增补。”
程继龙告诉记者,他希望与大家结下永久的友谊。他也期待见到《诗刊》社的老师们、为同学们授课的老师们,他们都是资深诗人、编辑,期待听到当代新诗创作最前沿的、现场的声音。
“我也期待一个更具人性、更有生活感,明亮而带有飞翔气质的诗歌时代的到来。”程继龙说。
责编:罗亮华
来源:中共石鼓区委融媒体中心
1533个岗位点燃盛夏求职热,“百日千万”招聘会架起就业金桥
石鼓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(扩大)举行2025年第9次集体学习
石鼓区:聚焦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,统筹谋划“十五五”规划
石鼓区:聚焦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,精准谋划“十五五”规划
共叙军民“鱼水深情”!谢海蓉、赵波带队开展“八一”走访慰问活动
从“踮脚走”到“亮眼景”!角山镇利民村千亩荷塘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
全省典型!石鼓区文联在这个会上作交流发言
石鼓区:聚焦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,系统谋划“十五五”规划
下载APP
分享到